Yes123資深副總經理洪雪珍指出,「啃老族之所以產生,都是父母『肯』出來的,」這個也肯給、那個也肯買,甚至為孩子買房。洪雪珍有朋友的孩子成天窩在家裡,問他才發現:「父母供應一切,有吃、有住、有房,幹嘛努力找工作?」
「當孩子沒有吃過苦、沒有挫折,就可以要什麼有什麼,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成就動機。」洪雪珍說,從職場性格向度來看,所謂的「吃苦耐勞」包括:堅毅性、積極性、耐挫性、復原性等4個向度;從未吃過苦,自然也缺乏這些人格特質。
再富也要窮小孩,教他獨立和負責任
王慧敏指出,過去當父母的是「再窮也要富小孩」,竭盡所能滿足孩子的需求;如今這個觀念必須扭轉,從5年級父母的教養經驗來看,「再富也要窮小孩!」
許多企業家,即使富還是窮養小孩。磊山保經董事長李佳蓉認為,父母討好小孩是天性,但她只要想到:「如果有一天我不在的話,孩子能好好的活著嗎?」也就能夠堅持用「窮滋味」來教養兩個兒子。當然,孩子不可能一夕之間突然獨立,這是個漸進的過程。王慧敏強調,「窮養小孩」是一個觀念,不是養小孩的錢多或寡,而是如何教出負責、獨立、未被寵壞的孩子。
短期體驗效果有限,日常生活是最好訓練情境
以前父母花錢讓孩子去參加娛樂營,現在是花錢送孩子去吃苦。王慧敏說:「這反映出現代父母的矛盾,一方面富養小孩,一方面又希望小孩刻苦耐勞。」
王慧敏認為,送孩子參加營隊、去吃吃苦,短期體驗的效果有限,最終還是要回歸家庭,「父母想要傳遞什麼樣的態度、價值觀給孩子,日常生活就是訓練孩子的最好情境。」
讓孩子為獨立做好準備
明白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,劉增應和太太周昭慧的教養方法就是,讓他們為將來獨立做好準備。劉增應說:「洗碗、掃地、做家事比念書更重要,讓孩子培養責任感及做事態度。」
從小周昭慧就跟孩子說:「家事不是媽媽的事,」要求2個女兒幫忙洗碗、倒垃圾、洗衣服、照顧弟弟。周昭慧教養的最大原則是「媽媽不要太能幹,」媽媽太能幹只會讓小孩變得倚賴。
周昭慧記得,二女兒小學2年級時有一次肚子餓哭了,劉增應回家後教她怎麼煎荷包蛋,自此她就學會了。「做家事是生存的本能,大人不要剝奪小孩的學習機會。」
來自台灣的周昭慧觀察:「馬祖小孩普遍都很獨立,有些人國中就跨島求學、住校。」馬祖的商店也不多,2個女兒小時候所謂的「逛街」,也不過就是到國軍福利中心看看有什麼新進貨,因此物欲也不強。
周昭慧認為,父母要拿捏孩子吃苦與享樂的平衡點,不要無條件滿足小孩,針對孩子「想要」的東西可以設一些條件,不要寵壞了孩子。
文章轉載來源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39892